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

网上有关“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佛经是佛教的教法教义 ,被当做引导众生通往真理的指南 。佛经中有很多有禅意的句子 ,阅读佛经就是思考经文对自己的意义,将经文内化为自己身心的修持,你认为哪个句子最有禅意呢?那么本期的佛教文化 ,为你解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的出处是《六祖坛经》上的,当年五祖为了考证哪个徒弟有资格继承他的衣钵,所以叫他们各写一个诗偈做检验 。于是六祖慧能大师就写了此偈 。这个偈子说我们的佛性如同明镜一样 ,虽然空无一物,却能如日光朗照,让我们的身体发生作用 ,本来是清净无染的佛性,却因为我们的各种颠倒妄想把我们的天真佛性遮蔽了。从总体来说这个偈子见到了佛性的体,没有见到佛性的用 ,悟到了一半 ,后来再次听五祖为他讲述金刚经,当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时,才恍然大悟 ,见到空性之后还要发菩提心把佛性用出来,不然就堕恶空了,于是重新写了一个偈: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最后一个何期自性即是我们佛性的用,能够生起成千上万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 。这就是发菩提心 ,菩萨六度万行,成佛的必经之路。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 ,亦非可修相 ,更无可作相。

 菩提本自性,是说众生皆有佛性,佛性皆在自心 ,只是经历累劫,无明妄动,有所偏爱 ,中贪嗔痴毒,处烦恼中,心随境转 ,迷失于境中外相,做诸业障,于是菩提自性如乌云遮蔽 ,终日不得见 。但虽然不见,它仍然在那里。 性净是菩提。去除诸业障,自然菩提性现 。只是这业障是数十亿年积累下来的 ,层层遮蔽 ,很多都成了习性。俗语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就是指的习性很难改变。业力虽不可思议 ,习性虽难改,并非不能改,只不过要难行要行 ,坚定不移 。从现在开始时时行六波罗蜜,终可以去除业障,见诸本真。 亦非可修相 ,更无可作相。菩提本自性,它就在那里,不是可以修作来的 ,它是我们成佛的基础 。修行,是要去除业障和偏爱,菩提自现 。另外。修行要破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 ,就是要去除分别、二见。非相非非相 ,相中有佛,相亦非相,本自不二 。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 ,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 ,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 。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 ,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空即是色的意思是最根本的空其实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涵盖了一切,包括所有的感知举例来讲 ,我们这群人沿着时间轴在前行 ,任何一种可能性都铁定会发生的 。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虚妄产生的 ,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 ,让人们知道,善恶循环。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句话是从懒融禅师的偈子里摘出来的,以对“意修”作个注解 。懒融禅师的偈子很好 ,大家都喜欢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无 ”。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 ,不与有心殊 。 ”做功夫正在用心时,却不见有念可起,就是“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拐弯抹角大谈佛教名相,劳心费力;直指心源,不说余话 ,便没有那么繁琐 、那么沉重。这就是“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大道无形 、真心无相,虽然无形无相 ,却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虽然都是它的妙用,觅它本身却又了不可得。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大乘佛学本来有“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 ”的勇敢精神 ,这是佛教救度众生脱出苦厄积极入世的一面 。如民间最常说的“十八罗汉”即是已修成正果,但不住涅槃的人物,他们受释迦摩尼佛祖的嘱托 ,常住世间,为众生福。 这里指出学佛者的修习,并不仅仅是消极地克制欲望情感 ,而是在于积极的磨练意志,激发志气。这种佛学精神发扬到革命事业中,就是要彻底去除一切私欲 。只有这样 ,才能勇往直前,没有任何缚累牵挂。对于革命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威胁危险,不但不可惧怕 ,而且要视为磨练激励的好机会。佛门常说,有因无缘不能结果 。如果说普救众生是因的话,那么艰难困苦即是缘 ,只有因缘和合 ,修行人才能开悟,也才有可能取得正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解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 。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 ,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 ,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 ,人便死 。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 ,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 ,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 ,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楼上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 ,了犹未了 ,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事惹生尘”什么意思?是否体现佛教不沾染不良因

大致的意思就是 ,智慧本来是不成系统的,心也不是根本,人生本就是空的 ,又到哪里惹来是非呢?!!!!!!!!这句话是六祖慧能所做的偈 。《坛经》有所记载!因为这句偈,六组慧能得师傅所传衣钵!。。 。 。。。另外《西游记》中猴王向菩提老祖学艺这一桥段,就可能是出自《坛经》 ,是吴承恩加以改编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思维和智慧本无定式,心灵广大也没有固定的范围,任何表象展现在你面前其实都是白纸一样 ,真正的本质内容要靠你自己去发现,那么外表的东西又能带来什么呢?

我个人的理解是它阐述的是佛家高境界的无我状态,而没有反映过程和方法 。与作者的师兄神秀单单阐述方法的诗比作者慧能体会到了身在高境界的感受 ,当然慧能的境界也一定比神秀高。后来有个叫混沌的也做了一首阐述达到高境界的过程的。我觉得混沌和慧能的境界说不上谁高 ,只是当时所处的环境不同,要阐述的东西也不一样而已 。我自己觉得慧能的诗是佛家修世论的明显体现,它反映出佛家正式面对一切抛开一切表象的思想 ,从而教育人们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正视一切不逃避。

关于“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8)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雾绡的头像
    雾绡 2025年08月18日

    我是翰腾号的签约作者“雾绡”

  • 雾绡
    雾绡 2025年08月1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 雾绡
    用户081809 2025年08月18日

    文章不错《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翰腾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