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我国文艺创作或文艺评论的新现象”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国文艺创作或文艺评论的新现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90年代的文学批评,总的说来,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 ,不热衷于纯理论的新学科的研究,而面对现实,跟踪当前的
创作现象 ,及时作出自己的反应 。对贾平凹 、王朔作品的评论,对
《九月寓言》、《曾国藩》的艺术分析,对刘震云、韩少功等作家的
评论 ,均说明评论与创作的关系改善了,贴近了。在文体研究中,散
文一直是薄弱的环节。可近年来对散文创作新现象的研究、对余秋雨
文化散文得失的探讨 ,也显示了散文评论不再像过去那样甘居下游。
但评论家们爱走极端 。当他们不热衷于纯理论的新学科建设的时
候,又有人去效仿思想家做宏观的文化批评。这种批评,如写得好 ,
的确却能给人高屋建瓴之感,但显得大而空的,却很常见。这种批评
的一大特征是爱用大词,诸如“全球性 ”人类 。这种“全球性”的滥
用 ,使80年代风行过的细读文本的新批评相形见绌。这便造成了批评
与创作的疏离。这就难怪有新的创作现象出现的时候,很少有人作扎
实的研究,不少批评家对此缺乏热情乃至不屑一顾 。对“新写实”小
说的分析算是例外。到了1996年 ,又有批评家提出“现实主义冲击波”
的问题。这种提法表明了评论家对创作倾向的关注 。但这种“冲击波 ”
的“旗号”能否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则还待推敲。
一方面说评论与创作关系的改善,一方面又说“疏离” ,乍看起
来前后矛盾,其实这正反映了90年代的批评特征:批评家对经济大潮
冲击下的复杂文学现象把握不透,时而紧跟 ,时而疏离。疏离的原因,
除有些批评家改变写作的路线外,还因为90年代的创作不如80年代那
样 ,能激发批评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二,评论家队伍有新的分流和调整。像下海经商 、改行写小说、
改写文化评论等等,确有一些实例,但这些 ,似也不足以证明有些人
所说的在“胜利大逃亡 ”。至于说学院派评论家都忙于“去码理论学
术‘砖著’”,造成对当代作家作品的全面疏离,这是典型的情绪化
评论 ,带有主观随意性。以北京的评论家而论,他们仍写了许多即时
性的文学理论批评,学术研究并没有消弱他们对“文本”的感受能力
和锐敏的洞察力 。何况 ,90年代还涌现了新一代批评家。
三,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当代文学史的
研究,从前“十七年 ”时期就开始了 。但那时的研究 ,清一色是当时
文学运动的注脚,拒排个人化的审美意识。新时期以来出版的30多种
当代文学史,改变了这种情况。这些文学史 ,确立了当代文学史的研
究对象和范围,探讨了性质和分期,还对一些有影响的作家作品作了
定位,使当代文学从现代文学史中独立出来 ,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
但这些当代文学史著作,其缺陷也异常明显:对当代文学发展的规律
研究不够,在框架上大都是作家作品论的叠加 ,且忽略了台港澳文学。
进入90年代后,这种局面有了改变。突出的标志是首次出现了私
家治史(以往的当代文学史全是集体编写),这就是洪子诚根据他在
1991—1993年在东京大学访问期间整理的讲稿《中国当代文学概况》
(香港青文书屋1997年版) 。此书和他参与编著的《当代文学概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书名几乎相同。但体系、内容和研究视
角大相径庭。该书最重要的特点是在处理 、“重建”40年来的文学材
料、现象时 ,不受流行的观点束缚,敢对取得支配地位的“文学规范”
的性质及其演变作出新的阐释 。具体来说,在论述50—70年代文学时 ,
描述了从延安时期所确立的“工农兵文学 ”如何取得绝对的支配地位,
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点。下编则揭示了这一文学规范在80年代
逐步削弱乃至瓦解的过程,对中国作家“重建”多元化的格局作了热
情的肯定。在框架处理上 ,该书没采用流行的作家作品组合方式,而
着重描述文学现象的出现、变迁的过程,但又不像赵俊贤主编的《中
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那样以论代史,
而是史论结合 ,在同类教材中显得一枝独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
书是目前当代文学史教材中最有独创性的一种 。目前其影响主要在海
外,但相信很快会“出口转内销” ,促使祖国大陆当代文学史教材的
变革。
在台港文学研究方面,90年代的台港文学研究工作者各自兢兢业
业写出一批有一定质量的专史,为整合分流的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较
好的基础。
四 ,有关人文精神和城市文化的讨论———尤其是前者,由学术
界的中青年知识分子自发掀起,不少作家积极参与 。在长达3年之久的
讨论中 ,正视了世纪末人文精神危机问题,反思了知识分子在精英神
话受挫后重新定位的时代课题。讨论的发起人之一王晓明,曾把讨论
者的一些看法概括为:一 、我们今天置身的文化现实是远远不能令人
满意的 ,甚至可以说它正处在深刻危机之中;二、作为这危机的一个
重要方面,当代知识分子或文化人精神状态普遍不良,人格的萎缩,
趣味的粗劣 ,想象力的匮乏和思想、学术的“失语 ”,正是其触目的
表现;三 、从知识分子或文化人的自身原因讲,就在于丧失了对个人、
人类和世界的存在意义的把握;四、知识分子或文化人的这种普遍的
精神失据 ,是在近代以来的历史过程中,由各种政治 、军事、经济和
文化因素合力造成的;五、要想真正摆脱这样的失据状态,需要几代
人的持续努力;六、作为这个努力的开端 ,讨论者们特别愿意提倡一
种关注人生和世界的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地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
需求,并且努力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需求精神 ,他们用一
个词来概括它,就是“人文精神”;七 、既然是这样一种精神,它的
实践就自然会成为一个不断生长、日益丰富的过程 ,一个通过人性和
差异性来体现普遍性的过程。
这场讨论总的说来是在学术民主、自由的气氛下进行的,充分体
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社会责任感 。但讨论时由于各人对人文精神的内
涵理解不一样,论证不够严密,有大而不当的毛病 ,且思想交锋不够,
因而这场讨论陷入了形式主义,与人们的生活世界相脱节 ,收获不甚
明显。
五,媚俗倾向严重,标“新”立“后”之风劲吹。一些批评家热
衷于抛出诸如新生代 、新写实、新体验、新状态 、新都市、新市民和
私人写作等旗号 ,还有后现代、后批评 、后殖民、后崛起、后朦胧之
类的新术语 。树这些旗号和术语,多半是为了一本杂志的畅销或某个
作家群的推出。在商业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时代,文学在走向商品化 ,
文学批评适当用一些营销手段,似乎无可厚非,但提口号和术语总要
有一定的理论根据 ,要能符合文学发展实际和作家创作实际。但上述
口号和术语,除少数外,大都缺乏理论的建树,经不起推敲 。
和这种文学包装化的倾向相联系的是作家作品研讨会的流行和泛
滥。对优秀的或有特点的作品开个研讨会 ,请有水平的评论家来会诊,
对提高作家的创作水平无疑有一定的帮助。但当这种形式被无限地使
用,尤其是搞“有偿评论 ” ,使批评家成为作品的广告商时,这种作
家与评论家的合谋(而不是合作)就不值得赞扬了。
六,不断出现“文学事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
确立 ,面对汹涌澎湃的商品大潮,神圣的文学再也神圣不起来,作家
感到了困扰 ,批评家们陷入了困惑。为了对抗这种商品大潮,更好地
推销自己的精神产品,评论家与作家(或编辑) ,不断上演一出又一
出文学“事件”。先是有王一川策划的文学大师排座次,茅盾被除名,
金庸等人取而代之的“事件 ” 。到了1997年,则有所谓“马桥之争”
事件 ,作家与评论家 、评论家与评论家之间闹得不可开交,直至对簿
公堂。其实,作为文艺评论 ,求诸法律判决谁是谁非,不是一种聪明
的选择。我们提倡通过正常的文学批评解决问题 。要听得进不同意见,
听了后可以反批评 ,另方面也要相信时间、相信读者,不必慌忙采用
法律手段裁决。
在90年代,还有对谢冕等人主编的两部《百年中国文学经典》、
《中国百年文学经典》的争论或曰“事件”。这几年 ,为了适应市场
的需要,一些选家(编选也是一种批评)操起了剪刀和浆糊,编了名
目不同的各种“作品选 ”、“精品选” 。而这两部由名牌大学教授出
面编的“百年文学经典” ,将这种“编选热 ”推上了顶峰。由于是近
距离观察,且编选标准不统一,更重要的是编者以文学史的名义给一
批作家作品打上“经典”的纹印,因而引起读者以至入选者的质疑。
由于批评表演化和事件化的干扰 ,也由于评论刊物纷纷关门,批
评文章只好寄生在报刊上,因而90年代文学批评总的说来显得灵动 、
轻盈 ,不如80年代厚实、凝重 。这除了上面说的和商业营销术入侵了
文学批评领域外,还受了缺乏理论意义的无谓论争的骚扰。这种骚扰
有时还发展为伤害性批评。(摘自光明日报)
关于“我国文艺创作或文艺评论的新现象”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翰腾号的签约作者“是你的初瑶呀”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我国文艺创作或文艺评论的新现象”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国文艺创作或文艺评论的新现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我国文艺创作或文艺评论的新现象》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