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乐府中的官职有哪些?

网上有关“乐府,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 。乐府中的官职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乐府,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乐府中的官职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秦汉时期主管宫廷歌舞音律的机构主要有乐府 。乐府的长官称乐府令,副职为乐府丞 。另外 ,太常属下亦设太乐令这一官职 ,负责部分器乐、歌舞 、音乐的表演。太乐令属下有太乐丞作为辅佐。

隋唐时主管音乐歌舞的官署主要有太乐署和鼓吹署 。太乐署和鼓吹署的官职有:署令,从七品下;署丞,从八品下;乐正 ,从九品下。另外,在宫中设教坊,以宦官为教坊使 ,掌管宫中俳优杂技的表演。

宋代这方面的机构主要太乐局、鼓吹局、大晟府 、教坊 、教乐所 。宋初沿唐制设教坊,凡朝廷大宴、大节、皇帝游幸及赐大臣筵席,皆由教坊演奏乐曲 、剧目、歌舞之类。南宋罢教坊。教坊所习奏乐曲较太常显得轻松、欢快 、随和 。除此之外 ,教坟还掌教习伶人。教坊设教坊使为长官,,为从八品(宋代吸取五代后唐伶人乱政的教训 ,压低伶人的地位),除教坊使之外,另设教坊副使、判官、都知 、都管、掌仪范(教习伶人在各种场合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教头 、部头、副部头、都色长 、色长 、筝色长等职官名称。教乐所设置于宋徽宗年间 ,至南宋沿置作为废除教坊后的继承机构 。其职官设有都管、部头、色长等。大晟府隶礼部 ,专掌朝廷各种典仪所用音乐。官职有:大司乐,正四品;典乐,从五品;大乐令 ,从七品;主簿,从八品;协律郎,从八品等 。太乐局 、鼓吹局隶属太常寺 ,是官方最正式也是最正统的典乐机构 。凡皇帝亲礼、御殿、大祭祀 、大朝会均由太乐局及鼓吹局掌管。太乐局的官职有:太乐局令、太乐局丞、乐正 、副乐正等。

明朝朝廷的音乐、礼仪之事均掌于太掌寺 。太常寺设: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寺丞二人 ,正六品;博律郎(主管音律之事)二人,正八品;赞礼郎(主管教导礼仪)九人,正九品;司乐二十人 ,从九品。宫中的歌舞音乐之事设教教坊司管理。教坊司设: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 、右司乐各一人 ,均为从九品 。另外 ,女官中也有司乐四人,正六品;典乐四人,正七品;掌乐四人 ,正八品,掌管宫内音乐之事。

清朝的礼乐机构,朝廷中主要是隶属于太常寺和礼部的乐部。太常寺的官职设置除人数上的变化外 ,与明朝无区别 。宫廷的礼乐机构有升平署。升平署初称南府,道光七年改名升平署。设管理事务大臣一人管理署事,下设司员、笔帖式、副催长 、披甲人等分理事务 。初以太监为学生 ,学习宫廷礼乐歌舞,后亦招民人。礼部下特设乐部主管大祭祀和大朝会的演乐及制定乐器音律事务。乐部的长官为管理大臣,亦称“典乐大臣 ” ,由礼部尚书或其他懂音乐的王公大臣兼理 。下设署正 、署丞、协律郎、司乐等官,以及乐生一百八十人,舞生三百人 。

什么是乐府

这些机构很多不是同一个时代的 ,有的先出现有的后出现 ,职能上有替代和交叉,因为是前代有的机构所以都保存下来,但到后来实际已经没有什么权力可言 ,有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太常寺 、光禄寺、鸿胪寺是秦汉时代的九卿系统的机关,而礼部是隋唐后的六部系统的机关,但是隋唐政治机构大改革后 ,原来的九卿系统并没有完全废除,所以有个就作为旧制度的残余留存下来,但是其大部分权力已经被六部代替 ,权限大副缩小,变成闲职,有的朝代则将其归口到各部管理 ,有点类似于现在我国那些归各部委对口管理的“总局”。

--------------------------------------------------------------------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 。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 、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 、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 ,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 ,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 ,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 、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 ,将原设之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 。礼部内部机构中添设承政 、参议二厅,仪制 、太常、光禄三司及礼器库、礼学馆。宣统三年(1911),将礼部改为典礼院 ,成为清政府专管朝廷坛庙 、陵寝之礼乐及制造典守事宜,并掌修明礼乐、更定章制的机关。

-----------------------------------------------------------------------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 ,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

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秦时称奉常 。汉景帝六年 (公元前151年)改称太常(《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隋书·百官志》:“太常 ,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 。’历代大体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太常卿下属职官与音乐密切相关的为太常博士 ,协律都尉(校尉),太乐署的令 、丞,以及汉以后建置的鼓吹署令、丞 ,清商署(部)的令或丞等 。与礼乐仪制有关的官员为太常博士,或称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兼及乐制和历算的官员。视地位高低称协律都尉(校尉) 、协律中郎将、协律郎、雅乐部 、钟律令、钟律郎等 。其中的协律都尉、钟律令常常就是太乐令。太常所属个署 、局 、部的分并关系,因朝代和主管 。

太常寺 卿 少卿 丞各一人 博士四人 主簿、协律郎、奉礼郎 、太祝各一人卿掌礼乐、郊庙、社稷 、坛壝、陵寝之事 ,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 。礼之名有五:曰吉礼,曰宾礼 ,曰军礼,曰嘉礼,曰凶礼。皆掌其制度仪式。祭祀有大祠 ,有小祠 。其牺牲、币玉 、酒醴、荐献、器服各辨其等;掌乐律 、乐舞、乐章以定宫架、特架之制 ,祭祀享则分乐而序之 。凡亲祠及四孟月朝献景灵宫 、郊祀告享太庙,掌赞相礼仪升降之节。岁时朝拜陵寝,则视法式辨具以授祠官。凡祠事 ,差官 、卜日、斋戒皆检举以闻 。初献用执政官,则卿为终献用卿,则少卿为亚献;博士为终献;阙则以次互摄。郊祀已 ,颁御札则撰仪以进。宫架、鼓吹 、警场,率前期按阅即习 。馀祀及朝会、宴享、上寿 、封册之仪物亦如之。若礼乐有所损益,及祀典、神祀、爵号与封袭 、继嗣之事当考定者 ,拟上于礼部。凡太医之政令,以时颁行 。

太常寺一般设有: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 ,正四品上。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郊社 、太乐、鼓吹、太医 、太卜 、廪牺、诸祠庙等署,少卿为之贰。凡大礼 ,则赞引;有司摄事 ,则为亚献;三公行园陵,则为副;大祭祀,省牲、器 ,则谒者为之导;小祀及公卿嘉礼,命谒者赞相 。凡巡幸 、出师、克获,皆择日告太庙。凡藏大享之器服 ,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禘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 ,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廪及诸器官奴婢。初 ,有衣冠署,令,正八品上;贞观元年 ,署废 。高宗即位 ,改治礼郎曰奉礼郎,以避帝名;龙朔二年,改太常寺曰奉常寺 ,九寺卿皆曰正卿,少卿曰大夫 。武后光宅元年,复改太常寺曰司常寺。

----------------------------------------------------------------

光禄寺 官署名。掌宫廷宿卫及侍从 ,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

秦代称郎中令,汉初沿置。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末复称郎中令 。为宫廷宿卫及侍从诸官之长。魏、晋 、南朝宋、齐及北魏均同。以后废置不常 ,至南朝梁改名光禄卿,北齐置光禄寺,设卿及少卿 ,此后皆以皇室膳食为专职,与汉代执掌完全不同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 ,掌宫殿掖门户 ,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 、谒者,皆秦官 。又期门、羽林皆属焉。 ”《晋书.职官志》:“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 、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 、东园将 、太官、御府、守宫 、黄门、掖庭、清商 、华林园、暴室等令。 ”参阅《通典.职官七.光禄卿》 。隋领太官、肴藏 、良酝、掌醢四署 。唐改肴藏名为珍羞 ,余同。宋除太官令外,有内酒坊、油醋库等机构。元掌起过米麴等事,领尚饮 、尚酝局等 ,隶宣徽院 。明、清领署同唐,惟“太官”作“大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并入礼部。

光禄寺 卿 少卿 丞 主簿各一人 。卿掌祭祀、朝会 、宴乡酒醴膳羞之事 ,修其储备而谨其出纳之政,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凡祭祀 ,共五齐 、三酒、牲牢、郁鬯及尊彝 、笾豆、簠簋、鼎俎 、铏登之实,前期饬有司办具牲镬,视涤濯 ,奉牲则告充告各 ,共其明水火焉。礼毕,进胙于天子而颁于百执事之人 。分案五,置吏十。元佑三年 ,诏长、贰互置。政和六年二月,监察御史王桓奏:“祭祀牢醴之具掌于光禄,而寺官未尝临视 ,请大祠以长贰、朔祭及中祠以丞簿监视宰割,礼毕颁胙,有故及小祠 ,听以其属摄 。 ”从之。旧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光禄卿 、少,皆为寄禄 。元丰制行 ,始归本寺 。中兴后,废并入礼部。

光禄寺一般设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 ,从四品上;丞二人 ,从六品上;主簿二人,从七品上。掌酒醴膳羞之政,总太官、珍羞、良酝 、掌醢四署 。凡祭祀 ,省牲镬、濯溉;三公摄祭,则为终献。朝会宴享,则节其等差。录事二人 。龙朔二年 ,改光禄寺曰司宰寺。武后光宅元年,曰司膳寺。有府十一人,史二十一人 ,亭长六人,掌固六人 。

鸿胪寺 官署名。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 ,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 。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 ,置鸿胪寺 ,后代沿置。南宋、金 、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 。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清末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属官有行人 、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后汉书.百官志二》:“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 ,比千石。”《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 、吉凶仪礼之事 。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 、朝会、宴飨、经筵 、册封、进历、进春 、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 、谢思 ,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 、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 。 ”鸿胪寺 旧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元丰官制行 ,置卿一人 ,少卿一人,丞 、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 、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 ,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 。凡四夷君长 、使价朝见,辨其等位 ,以宾礼待之,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戒有司先期办具;有贡物 ,则具其数报四方馆,引见以进。诸蕃封册,即行其礼命。若崇义公承袭 ,则辨其嫡庶,具名上尚书省 。其周嵩 、庆、懿陵庙,命官以时致享 ,若凶仪之节 ,宗室以服,臣僚以品,辨其丧纪而诏奠临赙赠之制 。礼仪成服 ,则卿掌赞导之仪,葬则预戒有司具卤簿仪物。分案四,置吏九。其官属十有二:往来国信所 ,掌大辽使介交聘之事 。都亭西驿及管干所,掌河西蕃部贡奉之事。礼宾院,掌回鹘、吐蕃 、党项 、女真等国朝贡馆设 ,及互市译语之事。怀远驿,掌南蕃交州,西蕃龟兹、大食、于阗 、甘、沙、宗哥等国贡奉之事 。中太一宫 、建隆观等各置提点所 ,掌殿宇斋宫、器用仪物、陈设钱币之事。在京寺务司及提点所,掌诸寺葺治之事。传法院,掌译经润文 。左 、右街僧录司 ,掌寺院僧尼帐籍及僧官补授之事。同文馆及管勾所 ,掌高丽使命。已上并属鸿胪寺 。中兴后,废鸿胪不置,并入礼部。

乐府原是指管理音乐的机关 ,最早见于汉惠帝时,汉武帝将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乐府,为主管音乐的官署 ,是一个向宫廷输送郊祀乐、房中乐,采集、加工 、改编和保存地方民歌的音乐机构 。班固在《汉书·礼乐志》中载“武帝乃立乐府”,但是“乐府”一词早在秦代就已出现 。乐府在汉武帝时得以扩建 ,至汉哀帝时罢撤,共存在约一百多年。

秦时乐府与先秦太乐署相仿,规模不大。主要掌管供帝王享乐的俗乐 ,以及作为府库主管乐器制造、储藏和发放等 。汉承秦制,汉初仍设乐府,除负责管理音乐、舞蹈 、百戏等各种艺术外 ,还主管俳倡戏乐和夷狄远客等事。

乐府的兴衰

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 ,可喜的是文物错金银钮钟一枚的发掘,把乐府的形成时间追溯到了秦代,是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 ,这对于人们研究乐府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乐府中有一位重要的音乐家,我们不得不提,他为民间音乐的收集和改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就是著名的音乐家李延年 。他是中山人,出身倡门,地位低微 ,由于他的音乐才华,很受汉武帝的赏识。

他的主要成就是“为之新声曲 ”,就是能够创作歌曲 ,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作曲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利用西域音乐进行创作,造新声二十八解,为乐府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到了汉哀帝的时候 ,汉哀帝对乐府的规模进行了精简 ,导致了后来乐府的衰落 。

关于“乐府,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乐府中的官职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8)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慕槐的头像
    慕槐 2025年08月14日

    我是翰腾号的签约作者“慕槐”

  • 慕槐
    慕槐 2025年08月1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乐府,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乐府中的官职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乐府,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乐府中的官职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

  • 慕槐
    用户081409 2025年08月14日

    文章不错《乐府,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乐府中的官职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翰腾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