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安卓mmi工程师”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安卓mmi工程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文/磊磊
随着豪华品牌价格中枢的不断下移 ,20来万已经能够买到一款出自豪华品牌、配置也不将就的豪华品牌SUV。BBA自然是其中万众宠爱的天后,它们的优势与劣势又分别体现在何处?今天,就由小编为大家一探究竟。
奔驰GLB
外形层面,作为一款基于MFA2横置平台打造的年轻奔驰 ,GLB在保留奔驰一贯雍华风/档次感的前提下,通过不同形面 、角度的范式营造,实现了年轻风味的有效构建 。具体来讲 ,GLB整体造型依旧有着奔驰系SUV标志性的方正、规矩感。整体透露一种与傻愣保持安全距离的“虎头虎脑 ”。
攀附全车的银色行李架与车侧饰条,也隔绝了古板无聊的横秋老气。推荐车款“GLB?200?时尚型”搭载的LED远近光等,也阐释出名副其实的“透亮感” 。
内饰及车机系统 ,GLB也脱离了奔驰那种司空见惯的雍华,整体质感清爽简约,年轻而不乏时尚。推荐车款“GLB?200?时尚型 ”装配有可调节64色氛围灯 ,足以勾勒具备调性的车内氛围。
车机系统层面,推荐车款——“GLB?200?时尚型”搭载一台10.25寸触控大屏、内建原厂导航及车联网系统,偏向繁复的屏幕UI并非十分契合当前偏向扁平 、极简的行业整体思路 ,但结合奔驰品牌一贯“喜欢玩弄复杂”的揍性 。不过实际呈现出的效果倒也未尝不可,至少,梅赛德斯的工程师,也没把这套UI做得太过山寨。
功能性层面 ,这套车机系统支持该级别常规原厂导航、车联网功能,并内建奔驰全新MBUX人机交互系统。该套系统逻辑类似小米MIUI/魅族Flyme等安卓操作界面一线阵营 。液晶仪表盘有多种主题模式,并且被分为左、中、右三个区域 ,你可以自定义三个区域的显示内容,或者让整个屏幕为你导航。
基于GLB此类全家用SUV车型的未定,这套MBUX操作系统可自定义五个独立账号 ,每个账号中都可以储存导航目的地偏好 、音乐类别、联系人等设置。所以家庭的每个成员上车之后,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进入自己最习惯的状态 。另一方面,奔驰也打通了当前我国人民使用最高频的APP——“微信” ,车主可以把手机中的导航目的地直接通过微信发送至车辆,从而规避繁复的二次操作。同时,该套系统还支持语音声控空调、导航 、搜索音乐及多媒体系统 ,且同时支持普通话、粤语、四川话控制。
空间及乘坐舒适性层面,我可以毫无避讳,正大光明地说,对于奔驰GLB这款车长仅4638mm的紧凑级SUV来说 ,“GLB?200?时尚型 ”这台七座款型确实有着“70平硬上三室两厅”的尴尬 。
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为了在并不宏大的车身内融入三排座椅,GLB的前/中/后三排座椅都采用了相对袖珍的设定 ,直白点说就是,三排椅垫长度都比较短,无法为大腿创造充分的承托 ,这不免导致长途驾乘中的不完全舒适。其次,就此类车型消费者虽不经常实际用到,但却会在买车时十分关注的第三排空间 ,GLB也仅交出了一份“又不是不能用”级别答卷,具体来说,基于本就捉襟见肘的长度 ,GLB第二排座椅前移后形成的通道较窄,所以进入第三排需要一些“使劲儿往里蹭的孤勇 ”。
而在第一/第二排同时乘坐成年人的状态下,第三排座椅的腿部空间,确实可以说完全被用上 ,一点儿也不剩。不过第三排的配置是比较全面的,杯架 、储物格和电源均有配齐 。
动力及操控层面,推荐车款搭载一台最大功率163马力的1.3T涡轮增压发动机 ,匹配七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双离合表现自然顺滑,几乎毫无尴尬感。
而就具体行驶感受来说 ,或是出于掩盖并不十分厚实的动力储备,奔驰的工程师把这套动力总成的前段设定得近乎亢奋,城区行驶动力积极且易于调动 ,应付一般意义的抢道撕逼丝毫没在怕的,红绿灯前的起步,只要想 ,遥遥领先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此类七座SUV车款时常容易碰到的满载长途出现场景,却是一块有些尴尬的试金石 。80KM/H以上车速且冷风空调开启时,整车就会暴露出相当明显的力不从心感,加速势头变缓 ,同时,发动机的轰鸣声,也多少有些不够优雅。实事求是地说 ,相比今天同场竞技的另两款2.0T车型,这台1.3T的梅赛德斯,确实有些肉眼可见 ,并且无可避讳的差距。
操控层面,GLB足够贴合一台家用SUV的本质诉求 。转向手感顺畅,悬挂调校偏向舒适的柔软 ,车身动态相对稳妥扎实,具备亲和家用的整体调性。具体来说,日常行驶时遇到较为细碎的颠簸时 ,GLB的悬挂有能力做出妥帖完善的过滤,让最终传递到车内的震动微乎其微。但在中高速通过较大的坑洼时,整车多少会有些不安分的跳动 。此时的车辆动态,与常规认知中的三叉星 ,多少不是非常符合。
奥迪Q3
新款奥迪Q3前脸的主要变化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就是变得更像Q8了,除了没有溜背的车顶以外。全新Q3全系标配带转向辅助功能的LED自动大灯和LED日行灯 。因此前脸整体的多边形设计给人更直接的视觉冲击。从大灯到中网再到雾灯 ,搭配机盖上的多条棱线,说这台Q3很有个性应该没有异议。
全新Q3的侧面线条十分硬朗,特别是前后轮上方隆起的线条很像是一个肩膀 ,刻画出一些肌肉感。前后轮之间的腰线也更加深凹,线条更是笔直 。除此以外,全新Q3不像Q5L加了那么长的轴距 ,车身侧面更加和谐。
内饰层面,全新Q3采用了奥迪家族最新的“三块屏”设计,配合风格理性的金属点缀 ,保持了奥迪一以贯之的科技范儿。
在内饰的科技感方面,推荐车款“35?TFSI?进取致雅型”采用一款8.8英寸车机,配合新的MMI车机系统,操作逻辑清晰 ,界面干净简洁,反应迅速 。带有声音反馈,但没有A6L等高线车款的震动反馈。下方的物理按键区虽然长相复古 ,但操作手感细腻,带有阻尼感,体验很好。
传统机械式档把设计虽不够时尚动感 ,却也足够好用 。
全新Q3的前排座椅偏硬,但不是那种生硬,感觉像是比较绵密的海绵填充物 ,质感很好。座椅的包裹性也很好。因此乘坐的体验相比上一代有了很大的改善 。得益于77mm的加长轴距,全新Q3后排乘坐空间比上一代更好。不仅腿部空间相比上一代有所增加,并且坐垫加长给了大腿更好的承托 ,后排座椅前后可调,靠背角度可调,因此全新Q3的第二排乘客有了很不错的自主性,哪里不舒服可以自己调整 ,实用性有了很大提升。
为了照顾第二排乘客的体验,在后排座椅两侧还增加了手机槽,所以后排两侧的座椅占用了更多的位置 ,中央就更加不适合坐人了 。除此以外,后排还增加了一个小三角窗,改善车内的采光 ,缓解压抑感。只是基于MQB平台一以贯表现,地板中央凸起确实有些明显。
推荐车款“35?TFSI?进取致雅型 ”搭载一台1.4T发动机,匹配一款7挡双离合变速箱 ,动力相当充沛。动力输出,除了起步阶段偶尔会有轻微的换挡顿挫,整体而言都非常顺畅 。双离合变速箱很乐意升挡 ,但在你大脚油门的催促下也能很快降挡,有一种干脆利落的驾驶感。在高速公路上超车,底气也很足。
操控层面,则是一股浓郁且正宗的奥迪风味 。转向手感轻盈 ,车身动作听话干净,车辆动态能很好跟从驾驶者的意图,几乎所有持有合法驾照的人都能很轻松地把它开得很快。对于热衷驾驶的人来说 ,它似乎少了一些驾驶乐趣,但是这种轻松的驾驶感,正是奥迪的用户所钟爱的。
宝马X2
外形层面 ,在X1实践家用市场的完全接管之后,X2便有极大程度自由,去营造彻底完全的运动 。具体来说 ,就第一印象来说,风格极为壮硕的双肾式进气格栅,放在X2的脸上 ,颇有一种小车架大炮的视觉冲击感。颇为硕大的后双排气,也展示了一些跃跃欲试的年轻。
而全系标配的M运动套件,也勾勒出这款“新宝马”性格的鲜明,攀附C柱的宝马徽记 ,也以一种俏皮的方式,照料好车主的体面 。推荐车款——“sDrive25i?领先型M运动套装”配备的全LED照明灯组,也贯彻出相当强眉目清秀。
内饰层面 ,全新X2则是一款足够典型的宝马。整体风格偏向利落、实用,按键旋钮都处于最触手可及位置,同时 ,较为硕大的按键、旋钮形制,也足够方便盲操 。但作为一款豪华品牌车型,X2整体风格也并非不顾一切地倒向实用。排挡座与中控台上部较大面积缝线皮质包裹 ,也赋予了这款车较为强横的档次。
车机系统层面,推荐车款“sDrive25i?领先型M运动套装 ”搭载一款8.8寸触控屏,整体UI设计 、屏幕显示尚算细腻 ,但原厂规格仅支持蓝牙互联,安卓/苹果互联均需加钱选装。
乘坐层面,推荐车款“sDrive25i?领先型M运动套装”虽未搭载高配车型上的“M运动座椅”,但无论座椅包裹性或是外观形制 ,立足同级都算相当运动的那类 。
而就实际空间表现来说,基于尺寸、处于级别,我们或许无法对它有多么高的期许。首先 ,在前排调至正常男性驾驶座椅后,此时后排乘客腿部空间足可称为局促,同时 ,基于四驱车款传动轴的预留,X2的后排中央凸起相当高,这也不免带来第五位乘客的尴尬。唯一可称亮点的是 ,三台推荐车款中唯一的全景天窗,确实构建了车顶不错的开扬 。
动力层面,宝马X2采用着一套堪称同级标杆级的动力单元。以构成绝对主销的"25i ”车型来说 ,它搭载一款最大功率192马力的2.0T涡轮增压发动机,相比万众宠爱的2.0T宝马325还要多出8马力,与之匹配的则是一台7速双离合变速箱。这样一套动力总成对应起X2这款小车,足可称为有些动力过剩 。而就实际驾驶感受来说 ,这套动力总成有着相当强的跃跃欲试感,发动机对油门踏板响应十分敏感,变速箱则十分倾向与擅长降档 ,倾向将动力抒发得足够暴躁。
操控层面,X2底盘成功维持着“老宝马”那种较为强硬的支撑,激烈驾驶工况下能够能够较好地控制与梳理好车身动态 ,路感十分鲜明,方向盘与座椅所能传达的信息依旧算同级相当丰富的一个。具备堪称同级领先的运动感 。方向盘则具备相当强的阻尼感与沟通能力,能够为驾驶者提供相当不错的驾驶信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 ,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idrive是什么意思
人性化设计,哪款车更有新意?
——五种车载互联驾驶系统评估报告
在车载互联系统上,优秀的设计可以让消费者在驾驶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注意力转移、思维分散和驾驶姿势改变 ,也可以让操作变得更简单 、更智能,即消费者触手可及,触手可及 。
应该说,相对于智能设备的便捷性和APP的开放性、智能性、实时性 ,车载互联驾驶系统的升级还是差强人意。
最近一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车企在互联驾驶系统上不断创新。那么这次谁更有创新精神呢?哪款更符合车主的日常使用习惯?更人性化?
继2015年3月对卡罗拉、速腾 、MG5、福克斯和昂克赛拉进行车载系统测试之后,《消费者报告》和实车团队于2015年11月对奔驰、雪铁龙 、雪佛兰、荣威和金牛座的雪铁龙Connect、Mylink 2.0 、inkaNet、Command和SYNC 2系统进行了测试。
人机合体 ,谁更懂你?
——实车专项编写团队
测试1:奔驰硬件设计更好,科鲁兹更差 。
由本刊/实车团队供稿
优秀的设计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能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日常使用习惯 ,并针对这些习惯进行有效的设计。近年来,许多车企一直在互联驾驶系统方面不断创新,目的是让它更实时 ,更智能。
这些新的车载互联系统有多创新?哪个更人性化?
继2015年3月卡罗拉、速腾 、MG5、福克斯、昂克赛拉的车载系统测试之后,《消费者报告》于2015年11月对奔驰 、雪铁龙、雪佛兰、荣威、金牛座进行了车载互联系统测试 。
五位专业工程师的测试测评结果显示,奔驰在硬件得分上排名第一 ,科鲁兹排名最后。
包括新一代智能系统
在这次测试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欧洲 、美国和我们自己的品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欧美在互联驾驶系统上下了很长时间的功夫,车型卖的多 ,对消费者的影响大 。至于自主品牌,则完全持开放态度,在互联驾驶系统方面后来居上。毕竟自主品牌更了解中国消费者。
基于此 ,我们将首先针对国内销量逐渐增长的标致雪铁龙品牌 。虽然东风标致和东风雪铁龙分别推出了Blue-i和雪铁龙Connect互联驾驶系统,但是这两个系统在具体设计和使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是同一个系统。这套系统将安装在标致的308S、408、508等车型上 ,雪铁龙Connect系统也将安装在雪铁龙C4 、C4 L、C5等车型上。
其次,福特集团的SYNC系统一直是互联驾驶系统的明星 。我们注意到,新福克斯、蒙迪欧 、金牛座甚至福特旗下高端品牌林肯都搭载了SYNC 2系统 ,而更新更受期待的SYNC3仍未量产。因此,我们将SYNC 2加入了评估列表。
奔驰系统、宝马iDrive系统、奥迪MMI系统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操作系统。他们有着相似的设计思路,都采用了独立的操作区和架空显示 。在三个系统中 ,我们选择了奔驰指挥系统作为代表参与评测。
雪佛兰是通用在中国主打年轻人的品牌。MyLink 2.0完全由中国团队针对国内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打造 。所以MyLink 2.0系统参考了很多中国消费者的操作习惯,是合资品牌本土化设计制造的代表之一。
SAIC荣威赖以成名的InkaNet系统,一直是国内互联驾驶系统的领跑者。荣威360是SAIC荣威在沉寂多年后推出的一款紧凑型家用车 。荣威360顶配inkaNet,其他版本配备inkaLink系统。这两个系统的整体操作体验几乎相同 ,只是在通信模块上有一些差异。我们这次测试的车辆是荣威1.5L自动豪华版 。
奔驰指挥设计更好
对于指挥系统的测试,RealCar分别选择了奔驰GLC和GLE SPORT,评测团队在两个城市体验了三天。在写最后结论的时候 ,我们认为奔驰指挥系统硬件布局合理,按键和旋钮的反馈和触感也不错。
奔驰摒弃了中控面板处的常规旋钮和按钮,节省空时间 ,简化操作 。相对按钮只能实现一个功能开关的限制,相对旋钮在空之间占用过多限制。拨号盘按键可以实现加减以及开关的优势,使其成为奔驰的选择。
操作上 ,拨盘按钮可以上下调节增加和减少,可以上下增加和减少,长按可以关闭和快速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误操作 。当然 ,为避免误操作做出最大贡献的还是“鼠标”设计。奔驰的“鼠标”非常难用,进行“确认 ” 、“取消”等操作极其容易。
福特、雪铁龙、荣威没有惊喜 。
SYNC系统的主要功能在显示屏上分为四个部分:移动设备 、导航、多媒体和空。同时可以在中控台的仪表盘上显示相应的信息,操作的便利性也有了保证。
然而,该系统在不同的型号上呈现出不同的设计 ,但它们都通过仅提供几个物理按钮来实现多媒体任务切换 。对于SYNC 2系统的测试,RealCar选择了福克斯、金牛座和林肯领航员。从整体设计来看,福克斯试图将显示屏上移 ,但导航仪和金牛座倾向于设计在中间位置,没有统一的设计原则。
相比福克斯更小的屏幕,金牛座和领航员在屏幕上还是有些优势的 ,操作上也没有太大的不便 。并且金牛座导航仪可以通过物理按键轻松操作控制。按键的反馈和质感都很好,驾驶者可以随意选择需要的功能。至于福克斯,盲人操作体验不好 。
C4世嘉雪铁龙的雪铁龙Connect系统硬件设计非常简洁 ,只提供了三个实体按键,分别是音量上下和关闭按键。C4世嘉的大部分操作都是直接通过液晶屏实现的,但液晶屏位置较低 ,司机需要放低视线。而同一品牌下的其他车型,如C4 L,虽然提供了更多的实体按键,但是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 ,就是操作逻辑容易混淆。
对于inkaNet系统,我们选择了荣威360进行测试 。与雪铁龙C4世嘉相比,荣威360提供了更多的实体按键 ,但按键数量比雪铁龙另一款车型C4 L要少,荣威360采用分层设计,可以增加按键面积 ,提高操作的便利性。荣威360中控显示屏设置在顶部,同时提供Home、静音 、电话、菜单、返回等按钮。在日常使用中,几乎不会出现误操作 。
荣威360的inkaNet系统界面采用了类似WINDOWS Phone的磁贴设计 ,设计了很多菜单。主人需要水平移动手指来切换屏幕,同时在不同类别之间切换。程序响应速度相当不错,设计风格也比较清新 。当系统检测到iPhone设备连接时 ,会自动提示打开Carplay服务。
科鲁兹导航按钮设计错误
对于雪佛兰Mylink 2.0,我们选择科鲁兹进行测试。科鲁兹的硬件操作非常方便,有些设计非常巧妙 。比如它在常规汽车的换挡拨片位置设置了音乐开关和声音加减按钮,消费者在驾驶过程中完全不看别处就可以实现相应的操作。这是意料之外的。
科鲁兹虽然配备了触摸屏 ,但仍然提供了大量的一级菜单按钮,可以大大减少屏幕的点击次数,很多应用都可以一键直达 。不过科鲁兹在按键设置上也有失误。一级菜单的四个直接按钮中 ,科鲁兹设计了收音机 、首页、多媒体、返回四个按钮,多媒体按钮在左边,功能按钮在右边。
科鲁兹MyLink 2.0只有导航 、媒体、电话、收音机四个基本功能。没有直接的导航按钮 ,操作起来比较混乱 。如果车主在开车时设置了导航目的地,中途临时切换多媒体界面,那么在返回导航页面时 ,只能先返回首页,再点击导航图标返回界面,操作起来非常繁琐。
科鲁兹对MyLink 2.0的四大基础功能的分类也有些问题。一般电台归类为多媒体 ,接听和挂断电话的按键设置在方向盘的多功能区,而中控区主要实现最重要的两个按键——多媒体和导航 。这种设计最典型的代表是马自达·昂凯拉。
不同的系统。
除了奔驰,其他品牌都采用了一体化设计,即将略显复杂的物理按键换成多功能显示屏 。然而 ,个别品牌和型号的多功能显示设备在响应速度和清晰度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多功能显示器的整体操作体验较差。
紧凑级,我们没有看到太多以提高可用性为目的的硬件设计。这可能是因为这一级别的车型需要更多的考虑空 ,而相对高端的品牌并没有采用类似的设计,这就有些令人费解了 。但是我们也发现,并没有什么硬件设计来提升可用性 ,大部分品牌都把重点放在提升显示器的体验上。
优秀的设计可以让消费者转移注意力,分散思想,改变驾驶姿势 ,尽可能少地进行复杂的操作,即消费者可以“触手可及,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让控制按键尽量贴近手掌,采用更符合自己操作习惯的按键布局;可见,是指显示设备尽可能与驾驶员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线,读取信息 ,尽量少看路线以外的地方 。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盲操作 ”的程度仍然是我们衡量车载系统设计是否优秀的标准,即消费者在尽可能少分心的情况下完成所需功能的操作。经过五位工程师连续十五天的实际测试 ,我们一致认为,奔驰Command在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是有原因的。奔驰在硬件设计的测试中排名第一。(图2)
排除奔驰这个豪华品牌,福特SYNC 2 ,雪铁龙雪铁龙Connect,荣威inkanNet系统同样是设计得很好的亲民车,几款车难分伯仲 。但在硬件旋钮设计上 ,福特SYNC 2更胜一筹,这可能也与SYNC 2搭载的车型价格较高有关。其中体验相对较好的科鲁兹在此轮测试中失利,排名最后。
测试二:雪铁龙Connect的软件性能优于sync2 ,但SYNC 2的本地化较差 。
由本刊/实车团队供稿
优秀的软件系统可以弥补硬件设计的不足。在智能化和集成化日益提高的今天,把车载系统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一个八寸或者十寸的显示屏上,很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解放双手的方法逐渐开始出现,比如全新宝马7系推出的手势控制和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平台 。这些新的设计理念已经脱离了原有硬件设计的局限。
参与本次评测的五款车型中,福特的SYNC 2系统和雪佛兰MyLink2.0系统提供语音识别 ,雪铁龙C4世嘉和荣威360提供智能语音云服务。智能语音云服务通过人工干预,在准确率上比机器有明显优势 。
雪铁龙世嘉和荣威360的语音服务非常出色。
C4世嘉雪铁龙和荣威360的语音服务可以通过单独设置的专用按键直接连接。雪铁龙Connect的连接速度很快 。车主只需告知客服要导航的位置,客服就能准确识别 ,并在挂电话前发送到车辆上。与雪铁龙C4世嘉相比,荣威360只是在连接速度上略落后,在精度等其他方面的表现相差无几。
智能语音客服的实现主要依靠车载系统内置的SIM卡通信模块。以上面的荣威360为例 。inkaNet一年内每月可赠送400M流量和100分钟定向服务通话。通过3G通信模块 ,车载系统拥有了一个可以连接云端的信息通道,实现了天气信息 、道路救援、保养提醒、实际路况的实时共享。
对于福特SYNC 2系统和雪佛兰MyLink 2.0来说,语音系统有些鸡肋 。按下语音按钮 ,车载系统只能识别少数有限的语音指令,如“打开导航” 、“关闭电台”,功能单一。在实际使用中,MyLink2.0系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识别时间长,需要对准麦克风。
2同步系统无法识别“呼叫某人 ”指令,但仍需按照第一级系统给出的提示进行操作 。比如你先说“电话” ,系统会自动输入电话指令,然后你需要系统自动同步通讯录,你才能说出你的名字。语音识别的正确率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长导航指令无法识别 ,比如先说“导航”,选择省市,再说“汇港国际 ” 。SYNC 2系统还是不能正确理解。
目前大部分车载系统尤其是合资品牌的语音识别对国内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很友好。一个是方言的瑕疵 ,一个是语音功能经常导入 。该功能没有完全本地化。
稳定性成为最大的问题。
五款车型中,最稳定的是奔驰指挥系统,最不稳定的是SAIC荣威inkaNet系统 ,其次是SYNC 2.0、雪铁龙Connect和MyLink 2.0系统。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开放性导致这些系统底层的硬件需要更多的兼容性 。这是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
在本次测试中,稳定性差的主要表现是频繁重启和信号丢失,其中频繁重启在SAIC荣威360上最为明显。高速巡航时,使用inkaNet系统自带导航 ,往往会造成自动重启,频率非常高,每次5分钟左右 ,已经严重影响日常使用 。好在inkaNet系统重启后会自动回到之前的操作页面,省去了重新操作的麻烦。
inkaNet的另一个不稳定之处是Carplay。当iPhone连接到车上,使用CarPlay时 ,Carplay会无故中断,这时需要重新连接,重新导航 。
此外 ,福特SYNC 2系统频繁重启。SYNC 1和SYNC 2是微软提供的底层技术。目前最新的SYNC 3,福特已经决定终止与微软的合作,改用黑莓QNX系统 。微软在全球硬件匹配方面拥有无可匹敌的技术 ,但即便如此,也难以避免SYNC 2的频繁重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可能只会发生在个别机型上。在正常行驶过程中 ,SYNC 2会突然弹出一个类似窗口错误对话框的弹出窗口,然后系统会自动关闭。重启后,系统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然后恢复正常 。
雪铁龙雪铁龙Connect系统在整个软件层面非常稳定,但是3G信号丢失后很难恢复,甚至重启汽车也无济于事。在某些情况下 ,雪铁龙Connect系统显示没有信号,但你仍然可以拨打客服电话,但你不能收到指示。
本土化是最大的伤害。
虽然奔驰指挥系统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在国内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中却有些“名不副实” 。国内配备指挥系统的奔驰汽车,在地图和指令输入方面很难让国内消费者满意。
在地图使用上,福特SYNC和奔驰Command都是“舶来品”。由于国内政策法规的限制 ,国外地图供应商无法提供足够的精度,所以一些偏远的地方往往没有路 。不过SYNC 2和Command系统的显示分辨率足够精细。
命令系统提供了手写输入功能,但是这部分功能体验很差。系统中复杂的汉字被限制在很小的感应范围内,主人很难连贯地输入一个汉字 。系统频繁识别错别字 ,差点丢了这个功能。
相比之下,输入最好的是SAIC荣威360,它以最便捷的输入方式和最机智的地图搜索 ,大大提高了车载导航的便携性。
MyLink 2.0系统支持双屏互联,手机与汽车之间采用MHL连接,即需要专业的数据传输线 。MyLink 2.0可以实现手机屏幕的完整投影 ,但是在车载终端上没有界面优化,贴图体验并不出色。同时系统可以实现手机和汽车的双向控制,但这种双向控制只支持安卓手机。由于苹果IOS系统的原因 ,苹果设备暂时无法实现双向控制 。
综合测评,雪铁龙Connect凭借良好的页面设计和出色的系统稳定性在本次测试中获得第一名。在扩展性方面,SAIC荣威360明显更好 ,但不稳定是其最大的软肋;奔驰指挥系统是所有车中操作最流畅舒适的,但却是软件导航水平差的代表;MyLink 2.0开发周期短,功能不太理想,而SYNC 2保持了福特做不好车载系统的传统。
由于Command没有语音识别功能 ,我们按照最低分3.0来计算这一项,最终得到雪铁龙雪铁龙Connect排名第一,Command系统、inkaNet系统、Mylink 2.0系统 、SYNC 2系统分别排名2345。(图3)
测评报告三:互联驾驶系统整体表现依然较差 。
由本刊/实车团队供稿
国内最适合的车载系统应该是基于中国自主稳定的操作系统 ,可以实现任意安装APP应用,并配备3G模块,实时同步数据。这样 ,车载系统完成了堪比智能手机终端的转型。但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自载互联驾驶系统的创新性和易用性仍然不足 。比如现在的定期更新地图的模式,仍然沿用国外设计思路的模式 ,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
地图更新并没有带来创新
驾驶系统,消费者最关心的功能就是导航。由于中国法律法规的限制,在国外有很好体验的谷歌地图和Here无法进入中国 ,进入中国后也很难保证足够的精度 。国内地图市场大部分被高德、司徒新、Khalid占据。
目前大部分合资品牌车型的地图使用习惯和操作模式都沿袭了国外车型。以SYNC 2和Command为例,只做了系统界面的本地化,操作习惯没有优化 。同时地图版本陈旧,路面显示不精细 ,难以满足导航最基本的要求。
荣威360支持CarPlay,解决地图时效性差的问题。但其自带的系统导航虽然精度较高,但仍然采用定期更新的模式 ,需要车主在新地图正式发布后到指定的维修店进行安装升级 。
本次测试涉及的所有机型在地图升级方式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便携性和准确性上难以与智能移动终端相媲美。智能移动终端提供道路绕行提醒 、拥堵避免模式、实时路况,这些都是很多车型不具备的。
盲目操作体验差
与2015年3月的测试相比 ,此次参与测试的品牌在硬件方面很少有注重盲操作体验的优秀机型。上次测试,昂克赛拉采用了同级没有的旋钮独立控制区,顶配车型提供了抬头显示 。中控显示屏的顶部无一例外地遵循了“盲操作 ”的设计原则——即驾驶员可以将道路视线分流到最小 ,从而实现安全驾驶。
本次测试中,大部分机型都采用了更智能的触屏操作方式,但每一款都不一样。有些车型的触摸屏响应速度更快 ,屏幕分辨率更高,但有些车型的响应速度更慢,按钮更小,容易导致驾驶员分心 ,增加安全隐患 。
雪铁龙Connect系统、Mylink 2.0系统 、inkaNet系统分别安装在雪铁龙、雪佛兰、荣威MG等中低端车型上。这类车型注重实用性,为了最大化车辆中央通道空,采用一体式触摸屏 ,少旋钮的设计方式无可厚非。指挥系统作为豪华品牌奔驰的专属系统,有倾向性地抛弃了中央通道的实用性,设置了独立的中控区 。
SYNC 2系统在福特和林肯品牌车型上配备齐全 ,一体化设计不符合金牛座和林肯这种高端定位车型的地位。以参与本次测试的林肯领航员为例。凭借宽敞的中控区域和较长的横向位置,领航员在操作互联驾驶系统方面没有良好的体验 。
语音识别和无线互联还很差。
参与本次测试的车型中,只有荣威360和雪铁龙C4世嘉提供3G模块 ,可以实现远程通话和导航信息发布,其他车型不支持。雪佛兰MyLink和福特SYNC 2支持蓝牙连接手机,使用手机流量 。
3G通信模块可用于实时更新真实路况和提醒。同时可以传输无线WIFI ,为车内移动设备上网。更重要的是,3G模块为实现一键通话提供了基础。
配备通讯模块的雪铁龙C4世嘉 、荣威360都实现了一键通话功能,车主按下通话按钮即可实现完全的“盲操作”导航 。客户会根据需求实时发出导航指令,车主直接保存导航地址输入链接 ,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
3G通信模块应该是未来车载系统发展的重点。只有车载系统具备信息收发能力,车载系统才能智能化、实时化,才有可能带来地图更新方式和覆盖云功能的革命性变革 。云覆盖后 ,各方面的准确率都能得到有效提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语音控制系统。可以说,未来没有通信模块的车载系统 ,各方面的体验都不会很好。
此外,SYNC 2和MyLink2.0都提供了语音控制服务,但从实际体验来看 ,二者都无法达到苹果SIRI的类似效果 。目前两者都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语音指令,个别方言的识别率还很低。这意味着语音控制系统还是很别扭的。同时也意味着由于语言的限制,国外的语音系统体验很好 ,但是中文受限于车企的重要性和国内相关企业的开发实力 。在这一块解决之前,语音控制系统在国外或许可以很好的支持英语,但是国内的体验绝对不会很好。
根据不同互联系统在本次测试中的表现,我们对它们进行了综合评价。指挥系统排第一 ,SYNC 2系统排最后 。(图4)
总的来说,即使是最新的互联驾驶系统仍然没有解决消费者最迫切的痛点。这些昂贵的互联驾驶系统,在便捷性上还是很难和移动智能终端竞争的。但是 ,我们可以注意到,许多企业开发了更开放的系统,如雪佛兰科鲁兹和雪铁龙C4世嘉 ,显然更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遵循国外用户习惯的奔驰Command和福特SYNC 2在软件使用上远远落后于其他三款车型,易用性不高 。
有了优秀的硬件设计,软件无法升级 ,这意味着合资车企很少愿意为了中国消费者在R&D大举投资。在我们测试期间,本田宣布与阿里达成战略合作。未来,本田将推出基于阿里尤诺斯的“智能互联”车载系统 。这为合资品牌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车载系统指明了一条道路。
百万购车补贴
如今 ,车联网已经成为除了机械三大件之外,汽车竞争中吸引消费者的第四个关键点。功能的探索和多样化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基于5G时代的浪潮,全球主流汽车品牌都在关注“数字化”的概念。如何将5G带来的优势与汽车生活相结合,给汽车用户带来全新的人车交互体验?现在宝马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iDrive 8车载系统。3月15日 ,北京时间22点,宝马正式推出新一代iDrive人机交互系统——iDrive 8.0(iDrive 8) 。那么,全新的系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iDrive是什么?
IDrive system是intelligent-Drive system的缩写 ,是宝马集团独创的智能驾驶控制系统。是宝马对汽车智能控制的一次探索 。它首先搭载在2001年发布的宝马7系上。它的诞生早于奥迪MMI,仅次于奔驰COMAND系统。二十年前,当汽车还是一种非常传统原始的交通工具时 ,宝马7系就已经开始为汽车配备“时尚 ”的屏幕,开创了人机交互的先河。宝马iDrive的设计逻辑是通过一个机械旋钮来控制车内很多复杂的功能,从而简化了中控台密集的按键 。随着一代代产品的更替 ,在宝马的大部分车型上都有装载。
二。回顾iDrive在过去几代中取得的重大突破
回顾宝马在车机交互领域的发展,可以发现从2008年开始,iDrive系统几乎每年都有升级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数字互联时代的车机交互新体验 。而且每一代iDrive系统都有一些新的突破。
其实iDrive的雏形已经出现在第三代宝马7系E38上了。中控台配有小液晶屏,屏幕两侧有控制旋钮和按钮,可以调节屏幕内的功能 。但由于当时屏幕中的功能很多,每一项都需要像鼠标一样下拉、旋转 、推拉拉杆、点击来完成。复杂的功能和耗时的操作被大多数消费者所诟病甚至拒绝。在功能上 ,宝马工程师将GPS车载导航系统与车载信息系统相结合,然后集成到一台车载电脑中,这也是欧洲首款配备车载GPS导航的汽车 。
2001年 ,第四代宝马7系首次引入iDrive操作系统,从那一年开始,宝马就进入了与iDrive系统的正常迭代更新路线。在iDrive系统中 ,不仅可以听音乐、听收音机和使用导航,还可以查看车辆的保养信息和故障信息。还可以设置驾驶模式、车辆锁定功能 、车辆空调节功能、座椅加热功能等 。IDrive拥有海量的车辆信息,在你熟悉它之前 ,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使用。
2008年,第二代iDrive操作系统发布,名为iDrive 4.0。系统的界面、流畅度 、显示精细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车内上网也是首创。易用易操控,正是从这一代iDrive系统开始,更多的用户接受了这种配置 。iDrive 4上新设计的宝马集合键,也就是中控上的数字1-8 ,一直沿用至今。接口包括车辆信息、通信、娱乐 、空调谐和导航系统。虽然此时的iDrive系统不如奥迪MMI系统直观易用,但与自身相比已经可以让车主实现盲操作 。
在iDrive 4的更高版本中,中央鞍座的iDrive控制旋钮首次支持触摸面板手写输入的功能。屏幕还有8个独立的子菜单界面。系统支持安装第三方应用 ,内置80GB硬盘 。空房间除了一部分用来存储导航数据,其余的都可以用来存储音乐。
2015年,随着底盘代号为G的新一代宝马7系发布 ,iDrive 5正式亮相。这一代系统最大的亮点是屏幕采用触摸旋钮两种操作方式,支持手势控制 。随着车辆功能的不断增加,iDrive 5也采用了全新的界面风格。卡片式中控面板的主界面很好用 ,你可以找到你最想要的功能。
2016年宝马推出iDrive 6操作系统,像我这样的更新速度显然已经赶上了智能手机系统升级的更新速度 。与iDrive 5系统相比,iDrive 6主要有两大亮点 ,一是增加了苹果carplay互联功能;第二,注重人机交互的功能体验。比如增加一个自然的语音控制系统,可以让你和汽车、机器自然交流。
2018年12月,iDrive 7正式发布。这一代iDrive 7开始采用车载屏幕窄边框设计 ,更加符合时代流行的设计元素,内部接口设计也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功能支持用户高度个性化的设置,如主界面、账户信息等。更重要的是 ,该车内置4G数据网络,支持OTA远程升级;语音识别可以控制车窗的开闭,切换驾驶模式 ,调节空,查地方,点餐等。 ,互联网属性大大提升 。
三。全新宝马iDrive 8亮点简析
1.保留了原iDrive系统经典的旋钮式操作控制键,但整体风格极简。熟悉的iDrive控制旋钮用镀青铜金色装饰的水晶玻璃装饰 。功能键隐藏在中控台木质装饰板桌内,既提高了实用性 ,又从造型上凸显了豪华感。UI界面设计呈现科技潮流,全新的光影效果,大胆的平面设计,未来感十足的画面质感。iDrive中控台具有主动触觉反馈功能 ,可用于选择IDrive菜单 、切换“我的模式”模式等功能 。
2.屏幕尺寸升级到了14.9英寸。一体式曲面大屏是新的技术亮点,曲面屏幕首次应用于汽车领域。2.3寸信息显示屏和14.9寸控制显示屏合二为一,所有显示屏都有200 ppi 。基于语音控制和触摸控制功能是控制概念的核心 ,车内的按钮和开关数量减少了近一半。在仪表盘显示和平视显示系统上,用户可以在豪华驾驶、专注运动和简约艺术三种不同主题间切换,车内三种显示可以完美融合 ,实现三屏联动。
3.在用户个性化方面,宝马iDrive 8.0系统增加了高度灵活和定制的“我的模式”。初始版本支持节能模式、运动模式等十种不同的车辆参数设置 。模式切换可以通过iDrive中央控制台完成。
4.在导航方面,宝马推出了基于云的导航系统 ,通过大数据计算和实时路况,精确估计到达时间。除了整合实时数据,宝马云还使用高度智能的机器学习算法 ,结合实时数据和历史大数据模型,提供交通状况和预测服务 。
5.iDrive 8系统将首次使用5G移动网络技术和千兆以太网技术,最快速度为每秒30Gbit,比目前的车辆快10-20倍。除了运算速度快 ,车内的一切也是基于5G移动网络。IDrive 8将集成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例如,车辆可以接收和显示来自其他宝马汽车的危险警告 ,并预测目的地的停车位 。
6.宝马的智能语音助手IPA也进行了大幅升级。在参考了动画**的理论后,形象设计师从100多个版本的设计方案中选择了目前的可视化形式,不同大小和亮度的发光球体。
7.基于扩展的信息库 ,个人助理变得更加智能,不仅可以区分交谈的对象,还可以考虑车辆及其周围的情况 ,并根据情况进行交流和操作 。智能助手还可以识别驾驶员的肢体语言,从而判断驾驶员的状态和需求,就像真正的朋友一样。
4.全新的系统会率先用在什么车上?
根据宝马官方此前公布的信息 ,iDrive 8将率先在今年年底在国内上市的宝马纯电动旗舰SAV——iX上搭载,之后将继续搭载在纯电动旗舰coupe i4上。可以说,中国消费者将率先体验到这一全新操作系统带来的独特体验 。预计从明年开始,新一代7系(G70/G71) 、2022年年中的改款宝马3系、2023年3月的4系轿跑、4系敞篷和4系Gran Coupe也将陆续搭载iD 8操作系统。
动词 (verb的缩写)每一辆宝马汽车都将是你未来的伙伴。
iDrive 8的正式亮相 ,让人们看到了宝马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创新,这对于宝马本身来说是划时代的,引领自身 ,引领汽车行业。无论是炫酷的界面,还是更加智能实用的功能,全方位帮助车主享受更简单的生活 。已经在iDrive 7上广泛使用的宝马语音助手和手势操作将进一步升级 ,宝马车主将更容易上手。可能是iD8来的太快了,感觉大家甚至还没有完全适应iD7。据说随着车辆的功能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一个全新的运营模式时代正在到来 。就像安卓智能手机一样 ,品牌很多,不同的优化效果下受众也不一样。宝马iDrive也好,奔驰MBUX也好 ,只是受众群体不同而已。宝马似乎打得更多的是人文和情感牌 。科技智能交互是宝马品牌在新电动时代背景下的全新理念和追求,就像燃油车时代对操控的追求一样永恒而坚定。就宝马这个老牌传统汽车厂来说,它用实力证明了一件事。谁说传统汽车公司的人车交互体验比造车新势力低一半?
(此处增加了一个小程序,请在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百万购车补贴
关于“安卓mmi工程师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翰腾号的签约作者“翠双”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安卓mmi工程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安卓mmi工程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文/磊磊随着豪华品...
文章不错《安卓mmi工程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