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是一句经典的歇后语 。
孔夫子指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家中有很多藏书而且他周游列国 ,因此如果孔子搬家的话,书就占了绝大部分。这句歇后语是取书和输的谐音,指的是一直在输 ,没有赢过 。
扩展资料: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 、曹国、宋国、齐国 、郑国、晋国、陈国 、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 ,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 ”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 、宋、郑、陈 、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 ,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
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 ,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 ,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
百度百科-周游列国
柏拉图和孔夫子为什么都走向了“乌托邦”?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 ,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 ,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 ,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 ,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27年 ,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 ,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 ,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 ,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 ,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 ,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 ,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 ,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 ,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 ,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 ,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 ,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 ,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 ,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 ,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 ,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 ,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 ,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 、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 。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 ,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 ,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 ,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 ,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 ,患病,不愈而卒 。
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 ,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 ,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 ,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 ,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 ,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 ,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 ,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 ,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 ,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 ,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 ,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 ,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 、宽厚。“己所不欲 ,毋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
学术贡献
孔子思想 、学说的精华 ,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 ,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 ”是一切理论的中心 ,所有的关于“仁” 、“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 ”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 。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 ,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 、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 ,又以为推行“仁政 ”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 ,焉知事鬼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 ”的结合 ,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 ”主张,以为“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 ,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 ,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 ,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 ”,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 ,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 ”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 ,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 。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 ,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
教育贡献
文化巨人——孔子 ,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 、《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 ,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 ,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在弟子中,贫如颜回 ,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 ,有来自卫、齐 、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 ,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 。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 ”和启发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 ,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 。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 ,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 、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语言:宰我 、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 ,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 。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 、侍奉、保卫他 ,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 ,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 ” 。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 ,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 。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 ,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籍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 ,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 ,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 ,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 ,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 ,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 。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 ,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 ,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 ,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 ,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 ,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 。这些一人多名现象 ,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 ,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 。《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 ,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 ”睁着大眼说瞎话 ,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 ,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 ,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 。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 ,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编外人员 ,至于是哪五个,俺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还请博物君子垂教。
圣人孔子为何说自己像一条“丧家犬 ”?
1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段时间 ,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
这是因为这个时期是“哲学的突破期”,人类的思想在不同地区,神奇般的同时到达巅峰。古希腊、中国和古印度都涌现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精神导师。
今天要说的柏拉图和孔子,当之无愧就是这个“轴心时代”当仁不让的代表 。
雅斯贝尔斯说: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 、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 ,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此言丝毫不虚。
证据就是200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不断的提到这些伟大的精神导师 。他们对这个世界提出的问题 ,我们今天依然面对,他们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依然为我们很多人采用。
虽然古希腊的哲学和先秦中国的思想在诸多方面都大相异趣 ,但单独考察柏拉图和孔子的思想体系,我们能够找到思考方式上的相同之处。
这个共同点,简单的概括就是:整体主义思路 。
2
先来说什么是整体主义?
所谓整体主义 ,是和个体主义相对应的概念。
简单的说,整体主义就是认为整体的价值高于个体,个体利益应该服从于整体利益。
柏拉图和孔子之所以不约而同从整体主义思路入手去“规划 ”社会和国家 ,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
柏拉图和孔子所处的时代,都面临旧秩序解体和崩塌的现实危机 。
孔子对春秋末期战乱纷争、“礼崩乐坏”的担忧自不待言,柏拉图出生的年代正好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第5年,随着雅典的战败 ,古希腊城邦的民主高峰——伯里克利时代宣告结束,古希腊城邦的辉煌已过,开始进入衰败时期。
战争带来的社会混乱 、人性堕落和社会分裂 ,让曾经对城邦民主自信骄傲的雅典人备受打击,而老师苏格拉底被民主派判处死刑,更让柏拉图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也许现实城邦的堕落败坏 ,让柏拉图对改革现有体制失去了信心,所以柏拉图转而构思一种他认为理想的国度,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国》想要达成的目的——构思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这个理想国就是现实城邦的对应 。
理想国是美好的 ,现实城邦是朽坏的,理想国是完美的,现实城邦全身都是毛病。
柏拉图称这个理想国是哲学家“在彼岸所看到的原型 ” ,是天上才有的“神圣原型”。
是不是听着很不接地气,很不靠谱?
你猜对了,确实很不靠谱,而且完全不着调 。
3
我们来看看 ,柏拉图都是怎么规划的?
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包含3个组成部分:哲学家、军人、生产者。
一个国家最理想的秩序,就应该由哲学家率领军人来统治生产者。
这是因为这3种人分别代表柏拉图所认为人的灵魂3要素——理性 、激情和欲望 。
哲学家代表理性;
军人代表激情;
生产者代表欲望。
这3要素由高到低的排列,就意味着最理想的秩序安排 ,各部分如螺丝钉一样各安其位,就能体现柏拉图所说的国家“正义”。
而“正义”正是柏拉图《理想国》整本书所要论述的核心命题 。
是不是有点晕?觉得缺少了一个逻辑环节?
没错,柏拉图思想的关键来了:
在柏拉图看来 ,国家和人是“同构 ”的,意思就是人是怎么构成的,国家就是怎么构成的;一个人是如何有“德性”的 ,那么国家就是如何“正义”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理性主导自己,统帅激情的同时又能控制欲望,那么这个人就是有德性的人。
而美德的4部分——智慧、勇敢、节制 、正义 ,也同构的、完美的体现在柏拉图规划的国家秩序中 。
这个秩序的逻辑演进是这样的:
哲学家的美德是智慧——军人的美德是勇敢——哲学家、军人 、生产者3个等级都需要节制,服从按照各自品性安排的身份地位——国家正义实现。
个人作为城邦有机体的一员,个人正义只有在城邦生活中才能体现,所谓个人正义 ,就是国家的正义。
这就是柏拉图政治思维的主线,在整体主义和“乌托邦 ”两条道路上,柏拉图都完成了开创性的思考 ,同时作为影响世界两大思潮的鼻祖,可以想见柏拉图有多伟大了。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柏拉图有多伟大 ,可能就意味着柏拉图有多危险 。
4
我们先把柏拉图按下不表,再来看看孔子是如何做的?
和柏拉图面对衰败混乱的雅典城邦一样,孔子在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乱相时 ,也是同样的痛心疾首。
他极力主张恢复已经“礼崩乐坏”的西周的礼乐制度,提倡“克己复礼”,认为只有恢复礼乐制度 ,实行仁爱,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实现“天下有道 ”的和谐社会。
那么礼乐制度是什么呢?
礼乐制度是通过“制礼作乐”来规范一个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相互关系的社会政治制度 。
其基本内容有二:
1、用礼来区分等级;
2、用乐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社会中的人们关系就如音乐一样是错落有致、上下有序 、美妙动人的,这种等级和谐的政治图景就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
是不是跟柏拉图的思路很像?
没错 ,这同样是整体主义思路 。
柏拉图希望哲学家用智慧来引领城邦和公民实现正义,孔子希望圣人君子用道德来感召臣民实现和谐社会。东西方两大精神导师至此殊途同归,他们在对美好国家的描绘方式上惺惺相惜。
东西方两大导师都希望国人自觉各安其位、循规蹈矩 ,服从一个理想的秩序安排,多么美好的理想啊 。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 ,现实是骨感的,指望拥有自由意志的人心甘情愿服从别人的安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你是伟大的精神导师。
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这些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构想。
5
整体主义思路为什么必然导致“乌托邦 ”,是因为整体主义思路在以下这些基本的方向上犯了致命错误:
1、整体主义者想当然的把国家看成了机器 ,把人也看成了机器 。
人并不是没有生命的螺丝钉,有手 、有脚、有脑子的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会完全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对一个庞大国家的整体构想 ,往往都只是整体主义者们的一厢情愿,还别说,这种构想不一定是正确的。
2、整体主义者无限夸大了教育的力量 ,想当然的认为美德是可以教育出来的。
无论是柏拉图还是孔子,都非常强调教育的功用 。柏拉图把教育誉为“唯一重大的问题”,他甚至把城邦首先看成一个教育机构 ,哲学家因为超人的智慧 、美德和知识,不但是一个称职的统治者,同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们规划教育 ,审定教育,控制教育,和孔子的圣人君子一样 ,都是为了实现治国之目的。
3、整体主义者提倡人治,而不是法治 。
在柏拉图和孔子的设定里,哲学家和道德圣人都是完美无缺的,他们对国家的统治自然也是完美的。而法律并不能保证一个完美的结果 ,哲学家和道德圣人怎么做,国人就怎么做,就是最完美的方案 ,法律在这里就是个蹩脚的工具,完全可以忽视。所以,在整体主义的治国之道 ,必然会排斥法治,而提倡人治 。
仅仅使用生活常识,我们都能知道 ,这些认知的荒谬之处。
一个对人性缺乏基本认知的思想体系,如果强行在现实中实施,导致灾难性后果并不会让人意外。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
俗话说 ,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何一个思想体系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经受考验,从而判定其价值和对错。
我们必须承认,柏拉图和孔子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地位,但我认为 ,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批判性的重新审视更为重要 。
孔子传第一章懂得了哪些常识
丧家之犬是只失去了靠山无处投奔而到处乱窜的人。这句话是出自《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句话。
孔子周游到郑国和他的弟子走散的时候,孔子在城门旁发呆,然后郑国有人看到了孔子 ,于是便和子贡形容了孔子当时的样貌,说当时的孔子像是一条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以后,孔子非常坦然地笑着说 ,人的相貌什么的都是不太重要的,但是孔子笑称自己确实是像是一条丧家之犬一样啊,这是丧家之犬的来由 。
但是孔子说自己是丧家之犬 ,另一个程度上说孔子确实是如此。因为当时孔子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但是并没有受到待见,而且和自己的弟子走失就已经是那样了 ,更何况这一路的奔波和各种的艰难险阻,以及各种不受待见呢,可见孔子的这一路是十分的辛苦的。
所以孔子在某种程度上形容自己是丧家之犬,他是指自己一路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不受待见的思想的推广 ,以及在仕途上的坎坷,这些确实是让孔子觉得自己像是一条丧家犬一样,所以孔子会说自己像一条丧家犬 。
丧家之犬是指自己像一条狗 ,没有了家,而终日惶惶不已,颠簸流离 ,没有尽头的。而孔子在宣传自己的思想的时候确实是如此,因为不受待见,自己的思想得不到支持 ,这种思想不受待见的日子是无休止的,就如同丧家之犬一般。
孔子传第一章懂得了的常识如下:
一、孔子传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孔夫子” 。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传》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从出生到成年的早期经历,以及他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初步认识。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也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关于人生 、社会和政治的常识 。
二、立志修身
孔子从小就有着远大的志向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 ,不仅学习了各种文化知识,还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
三、处世之道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 ,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他提出了“仁 ”的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 、尊重和帮助。同时,他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通过这些道德准则的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
四、政治理想
孔子对政治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想。他认为,一个理想的政治应该以“仁”为核心 ,君主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注重民生,实行仁政。同时 ,他也强调了君主应该注重选拔贤才、任人唯贤,而非任人唯亲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孔子传》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在早期阶段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形成过程。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关于人生 、社会和政治的常识 ,例如立志修身、处世之道和政治理想等 。这些常识对于我们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是什么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翰腾号的签约作者“冷玉”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文章不错《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是什么意思》内容很有帮助